细节凸显境界 选择决定人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谭 晓 东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青年一代砥砺成才、健康成长的最优指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受洗礼、深受教益。书中讲不够的峥嵘岁月、写不完的奋斗足迹、诉不尽的崇高品质、永不变的爱民情怀,时刻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砥砺前行。
有人说,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人生是永恒的选择。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选择,选择不同,成就的人生亦不同。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特深、记忆犹新,从中折射出他与众不同的胸怀、坚毅与担当,真是不是寻常人,不走寻常路。
第一个细节:出发时的车厢里
习近平在车站与他姐姐分别时,“他站在车厢里,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凝视他的姐姐。”一个懵懂的少年,带着对生的渴望,茫然无助地踏上了前途未卜的知青列车。但是他没有和大多数的知青一样,感受到悲伤、哭泣和难过, 他有的只是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当时,他的父亲受到迫害命运多舛,母亲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磨难,这种苦远远超过了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且,他本来还没有达到插队的年龄,是自己主动去争取的,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强大。苦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苦难铸就辉煌,逆境成就强者。以苦难为伴,它能磨砺意志,历练才干,激发潜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就融化在血脉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把困难当作前进的垫脚石而不是路上得绊脚石,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战胜困难,用敢为善成、久久为功的韧劲应对挑战。
第二个细节:下乡带的行李箱
当时,知青们都带了很多行李,大包小包大多装的是衣服、被褥,虽然看着挺大,但分量都不重。习近平有两个箱子,不算大,有个社员看他的箱子小,以为很轻,过去一拎,结果死沉死沉的。后来大家才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书。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热情。在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习近平在知识上有了很大充分储备,实践上有了丰富经验,品格修养、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梦想从学习开始的理念,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多读书,读好书,在学习中增强引领科学发展的本领,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同一样的仨志愿
1975年大学招生,习近平填报志愿的时候,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清华大学。当时因为他上大学的事情,在推荐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这种机会本来很不容易,而且到底能不能上还是未知之数。在这种抉择的当口,他做出三个志愿都填清华的选择,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自我人生设计上的理念。他这么做,加大了能不能上大学的不确定性,但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我觉得,一方面,他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他早已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从基层起步,他没有怨言、努力奋进;闯过“四关”,他没有抵触、迎难而上;身边的知青相继离开只剩下他一人时,他更从容淡定、踏实作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那种认准了正确方向,就初心不移,坚毅前行的执着精神,始终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自己人生舞台上,积极作为,不断成长,努力实现梦想,展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