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桃源县:创新扶贫“小车间”搭建脱贫“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1-03-02 信息来源: 【字体:

桃源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248户、56518人,其中易地搬迁集中安置2093户6682人。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精准脱贫方略,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用“小车间”搭建“大舞台”,闯出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在5个集中安置点、24个贫困村建成扶贫车间42个,吸纳就业200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0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2020年11月,桃源县成功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一、创新发展模式,注重顶层谋划。统筹考虑县域贫困人口特别是集中安置贫困户体量大、就业难的特点,将扶贫车间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一是高位推进定好“主基调”。将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专题研究部署产业扶贫工作,通过外出考察、试点推进,明确政府引导、企业融合、群众参与的扶贫车间帮扶模式,鼓励创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率先在全市出台《扶贫车间管理办法》,明确扶贫车间申报流程、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和安全要求,确保建设有遵循、政策不走样。二是部门联动弹出“和弦音”。成立桃源县扶贫车间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扶贫车间建设,现场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瓶颈问题。建立以人社部门牵头,扶贫、财政、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乡镇党委副书记为扶贫车间管理主要负责人,劳保专干为第一责任人,将扶贫车间建设情况纳入全县脱贫攻坚成效和乡镇劳保工作考核内容,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为扶贫车间建设运营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三是严格管理唱响“渐进曲”。一方面严把准入关,按照“企业诚信好、就业门槛低、提供岗位多、群众收益快”的标准,县人社局牵头对申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以实力论英雄、以口碑作决断,30家证照不全、岗位不足、经营不善的企业被驳回,避免了套取项目资金的风险,从源头上杜绝了“空壳车间”出现。另一方面严把管控关,各乡镇定期对扶贫车间生产、经营、销售、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情况进行监测,每月一次实地查看,每季一次综合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扶贫车间及时整改清退,确保扶贫车间良性发展。

二、创新建管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紧扣“两山”发展理念,突出县域资源禀赋,坚持“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统筹考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灵活布局扶贫车间。一是建设“厂房式”车间,让“乡村”变“厂区”。采取“易地搬迁+厂房+贫困劳动力”的模式创办扶贫车间,通过大力招商,积极引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服装鞋袜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乡镇,将厂房建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将工作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全县累计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30个,共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76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二是建设“合作社式”车间,让“农民”变“股东”。引导贫困户用土地、林地等资源使用权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创办扶贫车间,除入股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取酬。如理公港镇杨公桥村的富裕合作社,2019年起通过“养殖基地+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基地务工”的模式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全村312户贫困户实现了分红全覆盖,5名参加养蜂投劳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其中1户贫困户当年脱贫。三是建设“居家式”车间,让“民房”变“厂房”。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居家式扶贫车间,实现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户就业增收。如茶庵铺镇创业者舒代斌在自家新办的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吸纳周边就业人员3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名,员工不仅可以在车间加工,还可以将半成品带回家生产,每人每月增收超过1800元。

三、创新扶持模式,注重互利双赢。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融入,不断完善支持扶贫车间发展壮大的长效机制,确保扶贫车间建设一个、成熟一个。一是做好成本“减法”,把车间“引进来”。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建设,在依法依规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厂房、流转土地、金融支持、简化审批等方式,送出优惠减负“大礼包”,想方设法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和创业成本,为扶贫车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20年,还划拨专项资金500万元,促成西安、理公港、热市等乡镇6个扶贫车间顺利落地投产,实现500余名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做好奖补“加法”,把车间“扶上马”。引导扶贫车间积极吸收贫困户就业,出台扶贫车间奖补办法,对符合资质的车间经申报批准后可享受以工代训和场租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以及贴息贷款等系列政策支持,吸纳贫困户越多补贴越多,让扶贫车间真正扶到实处。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0余万元,发放创业贷款75万元,全县吸收带动贫困劳动力比例达到25%以上。三是做好管理“除法”,把车间“发展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减审批时限、减服务流程、减审批环节等多方面入手,简化扶贫车间创办程序。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一门式”服务,建成了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供电、供水、办税、办证等服务均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有效为扶贫车间松绑减负、节约成本。

四、创新服务模式,注重持续发展。运用行政和市场调配等多种手段,给予扶贫车间“保姆式”跟踪服务,帮助车间高效运营、健康发展,放大带贫减贫倍增效应。一是帮宣传招聘,确保用工有“人”。成立28支就业扶贫小分队,每支小分队包保1个乡镇,确保就业扶贫工作落细落实。特别是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赋闲在家,该县通过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举办招聘会,组织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参观,上门发放扶贫车间招工信息,加大就业惠民扶贫政策宣传等举措,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在扶贫车间务工,既解决了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又解决了暂时无法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来源问题,起到了稳企、稳岗、稳人心的作用。二是帮培训指导,确保生产有“技”。整合人社、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资源,根据扶贫车间生产加工技能和工艺要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快速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有效解决车间建成初期缺乏熟练工人的问题。2019年以来,结合“扶贫车间”工种需求,累计开展相关技能培训4期、152人次。三是帮产品推介,确保销售有“路”。以“成品牌、成特色、成优势”为目的,引导车间入驻“淘宝”“拼多多”“益农社”“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协调产品在县内超市上架,鼓励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帮助产品打开销路。目前,全县已形成芭茅洲红薯粉、菊之味富硒皇菊、富裕系列农产品、唐氏胡蜂等多个推得出、叫得响的本土特色品牌,打通了“扶贫车间”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