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党建引领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安乡县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先后打造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梅家洲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仙桃村、全省全域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安康乡、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同庆村等靓丽名片。
一、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乡村治理合力
坚持抓党建、聚人心,最大限度把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全县上下形成 “一盘棋”。现场点评赛党建。每月由县委书记主持召开乡镇党委书记党建工作例会,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解难,现场交流、点评问效,层层传导党建工作责任和压力,推动乡村两级跑出振兴“加速度”。考核任用重党建。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全面纳入县乡村三级党建工作“三个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加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绩效考核、干部选用上的比重,坚持培养使用干部向一线倾斜;推行“红榜黄牌”制度,实行重奖重罚,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去年以来,免职乡镇党委书记1人、调整省级贫困村党组织书记5人,提拔重用乡镇组织委员6人、组织干事3人。项目投入看党建。把环境整治、土地流转、脱贫攻坚等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党建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党建工作质量决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入、奖扶资金数量,坚持动态调整、分步实施、奖优罚劣。2019年对排名靠前的村动态投入50万元涉农项目,进一步调动干部干事激情、群众配合热情。
二、强化多元共建,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全民参与、多元共建体系,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有序有力有效。强化党组织领导作用。全力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以清单明确“硬指标”、以评估强化“硬约束”、以结果运用实现“硬激励”,98.6%的乡村基层党支部 “五化”建设已达标。积极推行“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兼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民议事会召集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其他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3%,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等组织负责人大部分由村(社区)党组织成员担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在村党组织主导决策议事的基础上,按照“四议两公开”机制健全村级“四位一体”自治章程。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产生实行“一定一推一选”;议事规范上严密“提、商、审、决”4个程序;村务监督上严格全程监督、问题质询、决议及实施结果公开;强化履职上要求各类组织每半年向村党组织报告一次工作。建立全民参与共建机制。民生建设上,项目优先投入到“党建达标、民意一致、前期合格”的乡村,鼓励党员群众出点子、出资金、出劳力。仙桃村520余户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投资投工总额达2300余万元,占全村建设总投入的46%。产业发展上,以“支部统筹、党员带头、群众同意”的模式推进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刮家洲村党总支召开3次党员会、6次群众代表会统一思想,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稻虾生态养殖,惠及村民650户,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3万元。文明创建上,由村党组织主导,每个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逐村组建广场舞、鼓乐、舞龙舞狮等队伍,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移风易俗比成效”等活动,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三、拓展服务渠道,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不断拓展为民服务渠道,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乡村社会治理新变化。构建精细化服务网络。依托党小组将村(社区)划为2—6个网格,每个网格细分3—5个子网格,子网格内党员群众“结对互助、抱团发展”,按照需要组建学习、生产、文明创建、邻里互助、生态发展等五类互助小组,形成了“村级党组织(党组织书记)—网格(党小组长任网格长)­—子网格(党员中心户任信息员)—互助小组(党员示范户、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力量等任小组长)”的四级治理架构,推动了基层网格精细化服务。打造集成式智慧平台。投入1.3亿余元,打造乡村两级183个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党建”体系,村村都有了强化社会治理的线上、线下主阵地。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平台建立网上“指挥部”,组织县乡村三级视频会议60余次、基层党支部网上活动1770余次,带动全县4815名党员志愿者逆行而上、27383名党员自愿捐款。梳理下沉108项政务事项到平台,推行村民事务“集成受办”,建立乡、村、网格三级代办制度,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严格限时办结,真正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以村级平台为阵地,搭建33个商务综合服务节点,辐射带动97个村级商务服务网点,为农村电商、基层群众提供交易平台,2019年全县总营业额突破330万元。推行“三单制”服务模式。依托 “安乡义工”APP,按照“群众点单、村(社区)下单、干部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干部定期开展下基层服务活动。逐村建立“党员先锋队”,建好由党员能人任组长、群众能人做组员的创业致富、扶贫帮困等工作组,为群众提供 “义务服务为主、成本式收费为辅”的各种贴身服务,月均为民服务4930余人次,织就了一张紧贴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