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部制 激发新活力
常德经开区党工委
去年以来,常德经开区按照“企业化管理、平台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和“强化市场、弱化行政、突出主业”的原则,在全区大力推进大部制改革,目前,管委会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由原来的28个合并为11个中心,减少了17个;通过公开竞岗,2名体制外人员竞聘到管理岗位,3名原正科级领导、22名原副科级领导落选成为了中心职员,14名干部职工落选下放到镇(街道),全面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主要是推进“三制”:
1.机构大部制。按照“企业化管理、平台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目标,实行 “大部制”管理,把职能相近、业务相近的部门整合到一起,组建形成“大经济”“大建设”“大社会”“大服务”“大监督”的精简高效运行体系,共设立5大部11中心。分别是:整合招商合作局、原招商合作中心,组建招商合作部,下设招商合作中心。整合产业发展局、财政局、创业服务中心、金融发展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中心、投资评审中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服务中心以及原园区发展中心,组建产业发展部,下设园区发展中心、财政金融中心。整合建设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投资促进中心、征地拆迁工作协调办公室、市政处、市房管局德山分局以及原项目推进中心,代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德山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德山分局,组建建设管理部,下设项目推进中心、城市管理中心。整合社会事务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平安建设办公室、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和交通管理办公室、教育管理中心,组建社会事务部,下设教育卫生民政中心、农业农村中心、平安建设中心和市场监督管理中心。整合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群工作部)、企业党委办公室、管委会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和医保中心,组建党政工作部,下设党政服务中心、党群和人力资源中心。
2.人员聘用制。立足全区、面向社会,按照“双向选择、公开聘用、择优竞争”原则,选优配强工作力量。一是突出竞争上岗。除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和纪工委书记监工委主任之外,纳入大部制改革的所有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根据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按照企业化模式选人用人,打破固有身份、年龄、资历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体制内外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同台竞争、择优选聘。二是突出双向选择。采用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意愿相结合、双向选择与组织配置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和个人情况,综合分析,通盘考虑,进行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人岗相宜。同时,预留一定的岗位充分吸纳市直发改、工信、商务、财政等部门的优秀人才和社会各类经济专业人才参与进来。三是突出能上能下。实施动态管理,对首次参与选聘的落选人员一律自主开展脱产学习培训进行能力提升;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在编人员优先晋升职级,并推荐与市直和区县(市)进行交流使用,编外聘用人员择优解决编制;对表现不佳、不能胜任现有岗位、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人员,实行降级、降薪、待岗和解聘等处理。
3.待遇绩效制。推行绩效工资,实行全员绩效考评,实现干部考核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指标精准化。通过划分主责主业和正负面清单,重点围绕国家商务部、省园区、市绩效考核指标,省真抓实干、园区主责主业、区经济工作会任务进行责任分解,严格按照任务情况加扣分。岗位考评化。重新核定岗位职责,量化岗位目标,制定可评价的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以实绩论英雄、用成绩兑奖惩,形成个个扛指标,人人有压力的浓厚氛围。同时,实行五星级岗位评选,岗位成绩考核与星级评定直接挂钩,其结果共同影响个人绩效工资、岗位变动、教育培训、续聘解聘等方面的待遇。管理双轨化。改革后,干部人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档案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全体干部体制内原有职务、人事关系等,一律打包封存,只实施档案化运作。改革前的职级、工资、人事等关系仅作为晋升、交流、调整档案工资和办理退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