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一路高歌向明天——从太平村看临澧经济开发区发展走笔

发布时间:2018-07-17 信息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体:

临澧县委改革办

       一辆辆工程车往来穿梭,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项目落地生根,各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     

       仲夏时节,走进临澧经济开发区,一股活力四射、激情澎湃的气息扑面而来。数据显示,2017年,开发区69家规模口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9.4亿元,成功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加27.46%;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税金16964万元,同比增长16%。    

       从太平村,到太平经济开发区,再到临澧经济开发区,曾经荒僻的山地,为何能让一个个精深加工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丰羽强翅,各领风骚?是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太平精神!临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强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艰苦创业竖标杆    

       穿行在临澧经济开发区,仿佛浏览一部辉煌的发展史。    

       上世纪80年代的太平村还是一个村民穷得叮当响、环境脏乱差、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为摆脱贫困,时任临澧县杉板乡副乡长的吴志泉毅然辞职回村,联合村里13户村民,开始艰苦创业。创业伊始,举步维艰。村民们挖山掘土,烧砖垒墙,填沟平壑,奋战100天,建起了脱水菜厂。“当年便获纯利6.7万元,并替村民上缴了2.8万元的提留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郭政天仍一脸兴奋。    

       随后,太平村一年一个台阶,先后办起了冷冻厂、饲料厂、化纤厂等10多家企业,被当时国内各大报刊誉为“湖南第一村”。1992年6月,经湖南省体改委批准,设立临澧县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成为常德市首批建立的省级开发区。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村办集体企业原有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吴志泉又一次果断决策,对企业实行资产重组、改制,形成了以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常德美华尼龙有限公司、临澧县华润热电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从一个人均纯收入205元的小山村到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实现优雅转身,工业巨轮扬帆起航。    

敢为人先拓新天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于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来讲,创新已融入血液,是永恒的主题。  

       “泥腿子也要搞高科技!”1995年,太平人举全区之力,瞄准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展开攻关。    

       他们将高性能纤维专家、上海东华大学教授杨年慈从上海请到了太平。经过长达8年的攻关,不仅实现了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规模化生产,而且自主开发了连续宽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UD材料,ZRFDY-D型软质防弹衣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与连续式宽幅无纬布产业化”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火炬计划项目后,2009年12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又落户中泰。如今,中泰拥有了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系列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纤维产业化的空白,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    

升级发展迈新步    

       沐浴开放发展的春风,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走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同意,临澧县太平工业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湖南临澧经济开发区。2007年,经省发改委批准同意,将安福工业园纳入湖南临澧经济开发区统一规划、管理,规划总面积6.48平方公里。    

       站在新起点,临澧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园区攻坚大会战,投入6.21亿元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建标准化厂房12.2万平方米,目前,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近5.4平方公里。    

       立足新目标,开发区突出产业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紧盯沿海产业转移抢抓引进机遇,实行全园、全民、全天候招商。2017年,签约项目5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7个。截至目前,开发区入园企业达177家,其中工业企业115家,规模工业企业69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2000多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