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出八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资源发包型。将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发包转租获取收益。如:武陵区长庚街道高车社区将门面、场地、仓库等集体资源对外出租,年收益近50万元;汉寿县酉港镇双洲村对538.5亩渔池升级改造,进行公开发包竞标, 5年共计收入118.47万元。
2.资产经营型。依靠自身资源独立发展或经营经济实体壮大集体经济。如:石门县楚江街道观山社区大力发展门面、停车场、商务综合楼、渣土消纳场所等经营性资产,年收入由原不足50万元增长到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320万元增长到现值1.2亿元;武陵区芙蓉街道岩坪社区新修厂房,发展服务市场,年收入100万元左右。
3.劳务输出型。由村(社区)牵头组建劳务公司,组织劳动力输出创收。如:鼎城区谢家铺镇向家巷村通过兴隆劳务派遣公司对外派遣劳动力,每年分红收入83万元;石门县二都街道南峰社区牵头组建了一支工程车队和一支非资质工程施工队,为县城区及城郊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劳务服务,年创收50多万元。
4.物业服务型。由村(社区)牵头为企业提供物业协调服务获取收益。如:武陵区长庚街道仙源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由社区牵头,大力发展标准厂房、商务酒店、商务办公、现代物流、培训集宿楼等物业项目,实现集体收入260多万元;澧县金罗镇桃园村为4家膏矿企业开展服务协调,每年取得收入20万元以上。
5.休闲农业型。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增加集体收入。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依托枫林花海项目,做强做大旅游业,发展农家乐,年收入达39万元;安乡县安康乡仙桃村围绕荷花做文章,成立仙桃村旅游中心,影响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等相关产业链,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6.特色产业型。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如:桃源县盘塘镇常青村依托特色产业烤烟种植,领办盘塘镇常青村烤烟合作社,农户与村集体双方形成利益联合体,实现了双赢,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1.6万元;津市市新洲镇庹家峪村引进食用菌特色产业,成立富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集体经济分红达15万元以上。
7.股份合作型。利用当地资源,入股企业开展经营,获取分红。如:鼎城区谢家铺镇施家陂村由村干部牵头组织创办企业,采取村集体、组集体、村民共同入股,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进行经营,目前已入股三家企业,村集体年分红收入24万元,组级集体经济年分红收入44万元;澧县王家厂镇双庆村利用本村石膏矿资源丰富优势,以厂房用地及石膏矿资源入股的方式新办3家石膏矿企业,新增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0万元。
8.加工制造型。引进加工制造企业开展产品加工,增加集体收益。如:汉寿县岩汪湖镇陈军堤村打造珍珠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形成了以珍珠加工销售、休闲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临澧县刻木山乡彭市村将集体荒山荒地、闲置村部和学校等修建改造成厂房,引进烟花鞭炮加工制造企业或大户,以双方共同控股的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