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管机制 保护生命之源
市环保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常德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常德水资源相当丰富,过境水资源量相当于黄河的两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质性缺水问题也相当突出。2013年前,全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50%,黑臭水体占河流总长度的30%以上。针对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全面创新水环境机制体制改革,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市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我市境内沅澧两水及环洞庭湖共28个水质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提升幅度均在12%以上,全市安全饮水在我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了全覆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特别是市城区穿紫河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改善为IV类及以上。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我市穿紫河水环境治理经验。
一、创新监管机制,确保水环境污染“有人管”
一是责任上肩机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负责,构成水环境监管责任体系,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
二是问责追责机制。以严格的问责倒逼区县和部门履责,以严格的追责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2017年全市共有338人因环保责任不落实被问责,共查处253起环境违法案件。
三是河长统筹机制。全市所有的河库都明确了河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责任体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形成了“九龙治水”合力。
二、创新执法体系,确保水环境污染“管得住”
一是率先立规。2017年分别出台《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和《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我市获得立法权后在全省率先出台的涉水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二是率先划区。率先在全省将205处1000人以上集中供水的水源地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明确了饮用水源地的法律地位和保护范围,开展了定期监测,为饮用水源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是强化执法。2016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23起,移送刑事拘留6起、行政拘留25起,罚款金额近2000万元。当前,正在组织开展“环湖利剑”行动,严厉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 三、创新治理模式,确保水污染“治到位”
一是引入新理念。即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全国率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同时,在源头保护水资源,同时实施生物技术修复水体,在全国城市水资源保护利用中首屈一指。 二是排放监管“双严控”。2015年12月在全省率先实施“刷卡排污”,实行企业排污总量和浓度“双控制”,一旦排污量或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限值,系统就会自动关闭企业排污口。我市伊康食品、汇美食品两家公司,因污染物排放超标提前用完排污总量,企业停产1个多月,2家企业先后投入1700多万元,对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三是争资引项“齐治理”。争取专项资金30多亿元,全力实施洞庭湖区水环境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先后关停或搬迁畜禽养殖场2014户,清理水产养殖网箱1.2万口,拆除网围4.8万亩;清理沟渠1.2万公里,清理河湖沿岸陈年垃圾4.15万吨,整改入河排污口14个,关停企业173家,付出高达8000多万元代价取缔了位于市城区沅南水厂二级保护区内的腰堤砂场,付出近9亿元代价治理珊珀湖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