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联盟化发展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近年来,石门县按照“整体联动,共享资源,促进均衡,提升质量”的思路,积极探索中小学校联盟化发展,依据办学规模、地理位置、教育质量等因素,对县域内中小学校进行优化组合,组建石门一中+石门六中、澧斓实验中学+蒙泉镇花薮中学等八个学校教育联盟组,以优帮弱的方式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2017年,联盟内农村成员学校中考参考327人,高中上线率100%,其中普高上线率67.6%,较往年增长15.1%。
一、“互联网+”模式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以“互联网+”为核心,充分利用实时性的优势,将薄弱乡镇学校与优质城区学校建立连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跨校融合。一方面组建“1+N”网络联校,发挥联盟内优质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组织联盟内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中学签订“1+N”网络学校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展了联校名师同课异构教学,利用录播系统,将优质学校的名师课堂在协议学校进行同步播放。另一方面建设本土教学资源库,搭建“石门县教育资源网”,以联盟学校中名优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为载体,分学科、分学段、分类别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时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将优秀课堂实录、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在资源网共享。2016年以来共享语、数、外等重、难点课程22科130余次,建成分课时的教学资源747个。
二、“机制化”管理推动师资交流共通
一是建立交流机制。整合联盟内人才资源,加大联盟学校内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力度,明确交流的对象、范围、重点、方式,实现交流对象的多样化,交流方式的多向化,交流空间的多维化,校长每次交流不少于5年,教师每次交流不少于3年,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壁垒,放大优秀人才资源的影响力,2016年来全县共交流校长、教师340名,缓解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与职务职称晋升、培养培训、工资待遇、评先评优有机结合起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具有农村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青年后备干部,将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在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计划中划出专门比例的经费和名额,为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校长教师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交流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同时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后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交流对象的跟踪考察,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了交流校长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同步化”举措探索联盟管理共进
通过打造同步互通平台,全面提升薄弱学校自主“造血”能力,促进了薄弱校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一是学校管理同步推进。联盟内优质学校在尊重成员学校办学自主权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师资优化配置、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移植辐射到成员学校。近年来,各优质学校通过13次校长联席会议、16次专题管理研讨会等形式,交流每月工作安排、重大活动开展、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等内容,提升了10所成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二是教学计划同步安排。由联盟内优质学校制订联盟教科研总体计划,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对联盟内各校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成员学校积极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近年来,各联盟学校每学期联合组织一次以上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联动互通。如石门一中每年2次邀请石门六中教师来校参加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统一工作,互助并进,共同提高。三是工作绩效同步考评。由联盟内优质学校牵头指导本组联盟学校的发展,统筹协调涉及联盟建设的各项具体问题,由县教育局对联盟学校进行年终全面考核评估,实行“捆绑式”考核制度,以联盟成员学校教育质量(指高考、学考、中考、小学抽考成绩)的进退幅度,对联盟优质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进行加减分,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