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武陵区“一网治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11-27 信息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体:

  武陵区着力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党建为统领、管理为基础、服务为龙头、自治为目标”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一网融合,成功获得全国平安区县、全国法治区县、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连续多年实现了征地拆迁“零事故”、违法建设“零增长”、棚改政策“零差错”、巩文迎检“零扣分”、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零指标”,创造了各级主流媒体大力推介的武陵 “五零”现象。

  一、以党建为统领,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新机制。一是创新支部设置模式。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每个网格建立1个党支部,城市网格每个配备1名管理员,网格内的N名党员作为协管员,形成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的四级党组织体系,把党组织的触角和党员干部的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以“一招妙子满盘活”为题对武陵区支部建在网格上进行了重点推介。二是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推行实有党员管理,要求在职党员到网格报到,接受“双重管理”,建立了“三六六”管理模式,即以三支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六个工作步骤为推力,以六种服务岗位为平台,切实将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到网格、设岗定责明确在网格、结对帮扶确立在网格、服务承诺开展到网格,真正做到了一格多员、一员多岗、一岗多责。实现党组织核心化、党员管理精细化、社会服务常态化、工作手段信息化。三是创新党员服务模式。为了保证网格党员开展服务活动的效果,建立了自主申报、公示公开和结对联系等制度,每名党员结对联系网格内10户左右的居民群众,逐月明确基本任务。对服务情况实行量化积分管理,细分了47项具体服务项目,每项都设定了不同分值,由网格员统一录入网格化信息平台,开展服务情况按月在网格或居民小区内进行公示,使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主动性大为增强,真正做到了居住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

  二、以管理为基础,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围绕精细化管理目标,推进管理方式从“被动处置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从“事后处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一是划分网格,做到管理全覆盖。按照350—500户的标准,将全区划分577个网格,其中城市社区435个,农村网格142个,界定了人房动态掌控、矛盾及时化解、社会治安防范、多元服务民生的网格管理 “四大职责”,建立了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网络,涵盖了全区41个职能部门、14个乡镇街道的所有站办所、92个社区工作站及500名网格员。二是建立平台,做到信息全掌握。自主开发了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以网格为单元,通过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和网格员动态采集等方式,将辖区内的人、房、城市部件、环境卫生、社情民意等基础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平台,特别是延伸建立了关爱人群和关注人群信息库。目前共录入各类信息200多万条,每天动态采集和录入500条以上,真正澄清了工作底子,实现了信息全收集、社情全摸清、事态全掌控、管理全覆盖,为精细管理、高效服务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三是快速反应,做到处理全方位。公开招录了500名网格员,全天候的在网格内开展日常巡查、上门走访,及时发现和处理网格内的社情事件,做到了“四个第一”:对各类矛盾纠纷苗头,第一时间发现;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处置;对重大涉稳事件,通过网格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上报指挥中心作出处理;对已经处理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回访。真正做到了矛盾不出网格、不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问题隐患33160条,网格自行化解31022条,全区可控性案件同比下降50%,居民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此外,还依托网格化平台,将网格系统与智慧城管系统无缝对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信息指挥系统、采集员与环卫作业车辆监控系统,对7大类、85小类城市部件和6大类、54小类城管事件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社会治理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连续多年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迎检测评“零扣分”,很好的解决了新疆商人占道经营这一全国性的老大难问题。

  三、以服务为龙头,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依托网格化平台,综合考虑服务的渠道、方式、对象、时间,坚持“四措并举”,创新服务手段和模式,为居民提供“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服务。一是“一站式”服务。将涉及11个部门的30项常办业务集中为一体,在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居民群众在社区就能办结各类公共服务业务,避免了来回奔波、多头找人,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此举得到了省委守盛书记的高度肯定。二是“易办事”服务。为解决8小时之外“办事难”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开发使用了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系统,通过一台像银行ATM机一样的机器,能24小时一站式办理30多类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打造了“永不下班的社区”。三是“完美社区网”服务。在网格化信息平台上为每个社区建立了一个完美社区网,把社区服务搬到网上。社区居民通过完美社区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社区公共服务、预约公益服务和商品配送、上门维修等各种方便快捷的社会服务。四是网格员“双代”服务。针对网格内行动不便的关爱人群,由网格员、网格协管员收集服务需求,提供代理、代办和送证上门等服务。上述四项服务创新举措推广以来,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好评,流程简化了,排队少了,跑腿少了,居民的满意度自然提高了。

  四、以自治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的完美社区。按照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理念和“能力建设、体系重构、治理创新、回归自治”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完美社区。一是推进体系重构。打破传统的社区管理架构,探索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加若干个社区网格的“3+N”完美社区建设模式,形成了“党组织总揽、政社分离、社会参与、各司其责、互为补充”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让社区真正回归居民自治。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按照“一站一园一场七室”标准,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了外观形象标识,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从事养老、托幼、医疗、家政等服务的公司进驻社区,为居民提供有偿服务,打造“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三是丰富自治活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建立社区论坛。通过完美社区网,为社区居民量身打造了管理社区事务的社区论坛,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区资讯、参与社区事务、组织和参加社区娱乐和公益活动,实现真实的社区互动和交流,打造了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虚拟社区”。建立协会组织。各社区结合自身特色,组建了多个社会组织和专业协会,通过协会组织积极引导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涌现了一批社区自治活动品牌。建立爱心银行。武陵区是全国志愿者服务先进区县,志愿者注册人数达8万人。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引导他们落在网格上,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引入银行经营理念,将志愿者的公益服务以电子积分的形式作为“爱心存款”存进“爱心银行”,并根据“爱心银行”的积分优先享受其他志愿者服务,有效破解公益活动一阵风、活动内容较单一等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