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多轮驱动”促医改惠民生
石门县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以医药价格调整作为“平衡杠杆”,按照“同城同价同步推进”原则,通过“多轮驱动”,基本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的目标,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缓解,县级公立医院“公益性”日益凸显。
建立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调整测算医药价格。按照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收入80%的目标,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测算方案》,大幅降低了CT、核磁共振等大型检查费用;二是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石门县三家县级医院同步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门诊诊查费也继续坚持按原标准收费,保障了患者的就医感受;三是给予政策优惠,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以来,石门县政府对县人民医院北扩、县妇幼保健整体搬迁实行土地无偿划拨;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的住院楼建设分别给予900万、6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对两家医院原来的资产处置款全额返还;对医院在建设中的规费收取、手续办理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行政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的优惠政策。
建立医院管理新机制,严格执行内外监管。一是开展医保部门控费监管。石门县医保部门对三家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次均费用、实际补偿比例等实行月考核、月分析、月调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当月结算挂钩。二是开展医院内部“红线”监管。由医院自主实行控费刚性管理,划定了各专科控费“红线”并纳入科主任目标管理,强调医疗费用绝对值控制,考核口径由床日费用调整到次均费用,考核对象由专科延伸至临床医生,做到调价不增负。三是开展社会监督员评院监管。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对医院进行评议,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医院的监督作用。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改善医疗条件。一是跟进基础建设。为满足当前及今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真正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的目标,石门县通过争取国投、单位自筹、社会融资等渠道,投资近2亿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石门县人民医院总建筑面积3.85万平米的门急诊综合大楼已于2014年3月投入使用,院区北扩工程中3栋专家楼已全部封顶。石门县中医医院总建筑面积19165平米新住院大楼及老住院楼的维修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石门县妇幼保健院整体东迁工程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预计2016年可以投入使用。二是跟进专科建设。目前,石门县人民医院除器官移植以外,能开展三甲医院一般专科90%以上的必备技术项目和重点专科80%以上的必备技术项目。石门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已创成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医急诊科,糖尿病专科、骨伤科、针灸科创成湖南省特色中医专科。三是跟进分工协作。鼓励县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建设协作关系。石门县人民医院、石门县中医医院、石门县妇幼保健院分别与省人民医院、湘雅附三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三家医院均设立了市场部,制定了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计划、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并免费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平台。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增强医院活力。一是坚持用人自主。人才问题是医院发展最大的瓶颈,为解决山区县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该县明确公立医院新聘人员、二层骨干任免实行单位自主招聘、自主竞聘,县级部门只负责对新聘人员、二层骨干实行备案和审批。石门县人民医院和石门县中医医院对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才安家落户提供包干服务,每户提供120㎡—150㎡的住房,发安家费,解决安置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坚持分配自主。石门县公立医院的薪酬分配,除基础工资外,全部实行绩效管理。只要不赤字分配,不与临床检查、用药挂钩,一律由医院自主管理。三是坚持经营自主。对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等决策事项,由医院通过理事会或院委会集体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