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石门县建立“四大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发布时间:2015-11-30 信息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体:

        石门县是常德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改革试点县。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宽交流渠道,通过建立交流、激励、竞争、长效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资源合理流动,促进石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建立交流机制,让“体内流动”变为“体外循环”。坚持全县校长教师交流“一盘棋”,通盘考虑,统一调配,明确交流对象、交流范围、交流重点、交流方式,加大县城区与农村、农村乡镇之间、县城区内学校之间、乡镇内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以及局机关事业编制人员与学校校长教师之间交流力度,着力解决“派不出、进不来”的问题,实现了交流对象的多样化、交流方式的多向化、交流空间的多维化。2015年,该县义务教育学校余缺教师的互补性交流158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轮岗交流152人;乡镇内教师轮岗交流92人;乡镇之间交流教师63人;县城区教师补充性交流28人;服务性交流41人;局机关与学校局管干部之间交流7人。

        建立激励机制,让“单向输出”变为“多向互动”。坚持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与职务职称晋升、培养培训、工资待遇、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起来,在同等条件下,对交流的校长教师给予政策性倾斜。职务职称晋升方面,优先提拔重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青年后备干部;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并保留交流教师在原学校聘任职务的岗位等级;城区学校交流到乡村学校任职满3年且表现突出,符合职务晋升基本条件,在有岗位职数的情况下,原则上可以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培养培训方面,在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中,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和名额,对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工资待遇方面,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按政策享受武陵山片区教育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校长跨乡镇交流保留原聘岗位教师职务的工资待遇;优先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和交流到农村学校教师使用、居住教师周转房。评优评先方面,对参加交流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这些举措,切实改变了校长教师“只想在城区、不想下农村”的思想观念。

        建立竞争机制,让“静态配备”变为“动态选择”。根据县城区学校发展的需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按照“进城必考”的原则,积极推行竞聘性选拔校长和教师制度,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禁锢,促使校长教师人才资源在竞争择优中得到合理流动。2015年,县城区学校共安排校长职位和教师岗位共48个进行竞争性选拔,有28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和20名校长及后备干部脱颖而出走上竞争岗位。  

        建立长效机制,让“短期影响”变为“长期效应”。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定期分区域组织交流校长和教师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解决交流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后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交流对象的跟踪考察,大力推行交流任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交流长效机制,摒除了“重交流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不断提高校长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校长教师交流产生的“乘数效应”,在提高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15年,该县高考上线率达99.61%,本科二批以上共录取2126人,录取率为55.06%,高出全省20.44个百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