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积极探索“3+N”村民自治新模式
今年来,汉寿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推行“3+N”村民自治管理模式(“3”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自治理事会,“N”即村监委会、农业经济合作社组织和协会等民间自治组织),采取“党支部领导、理事会做主、村委会办事”的形式,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让农村群众做得了主、说得上话、使得上劲、管得到位,营造了党群干群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和谐局面。
一、精心谋划,变“官管”为“民管”。一是搭好“民管”平台。全县确定了蒋家嘴镇三房湾村、大南湖乡金盆岭村、朱家铺镇江东村三个经济基础好、村党支部工作得力的自然村作为村民自治试点村。在县、乡两级的指导下,村支两委深入各组,与当地“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等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的人进行沟通,充分征求他们意见,将那些有政治素质、有文化知识、有群众口碑的人,确定为理事会成员候选人,由村民推选产生理事会成员。同时,开展农村小区网格化自治管理,打破村民小组的局限,把全村分成两到三个自治小区(根据该村人口集中情况划分),分别选出相应的小区自治理事会。二是凝聚“民管”人才。村民理事会注重吸引经济能人、外出乡贤等有影响的人员加入,不拘一格,成立多种长期的或短期的自治理事会或者行业协会。3个村相继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修桥筑路理事会和各项特色产业协会20多个。三是提升“民管”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加入到理事会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加强在理事会成员中培育党员积极分子,定期对理事会成员开展政治教育和法规培训,安排理事会成员参加乡村会议。如朱家铺镇江东村理事会一年来就组织党课培训4次、参观学习2次、参加乡村会议20次以上。
二、切实履职,变“人治”为“法治”。一是健全制度。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规定理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参与监督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其他工作。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理事会章程》、《村治保调委会职责》、《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14个制度,作为村级“小宪法”来执行。有意识地引导理事会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修桥修路、邻里纠纷等民生民风领域发挥作用。按规定,理事会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成员工作全部为自愿无偿性质。二是参与决策。在试点村做到了“三个明确”:明确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规定出台前要充分听取理事会意见;明确重大事项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一般事项由村支部、村委会、理事会联席会议决定;明确凡是依法形成的决议、决定,理事会有监督村支两委执行的权力,并随时可提出建议意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理事会的成员俨然成了村民意见的代言人,大南湖乡金盆岭的一名村民就高兴地说,“以前选了村干部就没事了,现在村里的大事小事我都有发言权了。”三是全面监督。推行“两创新、两规范、一问政”。“两创新”:创新监督机构,理事会作为常设机构,全面监督村情村务公开,把过去的“事后”监督变成决策前、执行中、结束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创新公开形式,除设置统一标准的村务公开栏外,还采用村村响广播、公开信、听证会和村干部向理事会、村民代表会议述职等多种形式开展监督。“两规范”:规范公开时间,规定每月1日为村务公开日,重要事项即时公开;规范公开内容,在充分征求群众和理事会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印发了《村务公开目录》,明确了18项公开内容。“一问政”即定期召开公开问政会,村两委现场接受村民质询,解答群众疑问。通过村务公开、村民问政等监督途径,三个试点村取消不合格低保户资格3户,追回不合理接待开支2万多元。
三、多方聚力,变“愿景”为“实景”。一是群众工作的举措更实。在村民自治试点村,群众工作队员宣讲自治理事会的好处,鼓励村民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理事会出思路、找项目、筹资金、兴实业,赢得了群众点赞。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工作组共为3个试点村联系农业项目5个、修路2.3公里,筹集资金30多万元。二是当家作主的地位更实。村民自治理事会成了村民当“主角”的大舞台,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从对村级事务“漠不关心”到“事事关心”,从以前对村里安排的事务有抵触到主动维护村里的社会治安和卫生环境。村里超生户少了,环境更美了,打牌的少了,健身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不上访,邻里和谐、生活和美。三是农民增收的效果更实。蒋家嘴镇三房湾村在村支两委和理事会的主导下,成立了“三房二九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社员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计划引进蔬菜干燥设备,建立农作物产品烘干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元/亩。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烘干房基地腾地及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等工作。金盆岭村果树理事会带头人致富不忘乡亲,带领村民开发荒地600亩,全部种上了优质果树,并传授种植技术,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目前,“办好理事会,群众得实惠”已成了试点村村民们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