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精神谱系汲取奋进力量源泉 ——“学史崇德”主题学习研讨发言
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赵晓波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就是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四个目标中,崇德是一种精神动力,学史崇德就是崇尚道德、推崇德行。具体而言,就是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只有做到学史崇德,学史明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学史增信才能坚定不移,学史力行才能务求实效,提升精神境界才能持久发力。习主席对传承弘扬我们党铸就的伟大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精神谱系。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务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我们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全党在新形势下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为全党树立和坚持正确党史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和行动的根本遵循。
(二)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
一是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二是必须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三是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上四个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依据,同时,又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三)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引导正本清源
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国内一些人思想多元化、复杂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主要内容上看,党史国史军史上一些热点、敏感问题,党和人民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攻对象。从表现形式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与境外反动势力相勾连,与国际斗争形势相策应,以互联网为主阵地,以新媒体传播平台为主渠道,以学术研究为包装,通过片面解读材料,用表情包、图片、微视频等碎片化方式推销其错误观点,呈现受众低龄化、观点隐蔽化特点。加之网络新技术加快迭代,匿名社区、加密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层出不穷,网上信息传播呈现海量聚集、加密传输、差异推送等特点,给甄别、研判、处置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必须推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努力提高斗争本领,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赓续红色精神谱系,自觉立政德崇“三德”
(一)党员干部为政要以立政德为先
《论语》有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重视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对各个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推动讲政德、立政德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然而,他的革命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革命初期,他历经挫折与打击,他的初心更加坚定;遭受冤枉和委屈,他的胸怀更加宽广。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赣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又称赣南会议),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批评毛泽东犯了“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因苏区中央局讨论攻打赣州时,毛泽东持反对意见,于是解除了他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尽管心中饱含苦处和难言之隐,但没有沮丧、没有颓废,更多的是不以己悲、从容淡定。在东华山古庙休养期间,他身处深山中,心系战场上,每天围着地图打转,始终牵挂着赣州前线和数万红军的生死安危。当项英飞马禀告红三军腹背受敌的危急情况后,毛泽东立即整装下山,大胆调动两个月前才起义的红五军协助突围,此后又连夜赶赴赣县江口前线指挥,于是红三军很快得以脱险。赣南会议、宁都会议、全苏二大后,毛泽东曾先后丧失党权、军权和行政领导权,彻底变成了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一兵。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硝烟弥漫的激战前线,不露声色地从事着苏区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手不释卷地研读马恩列斯著作,实事求是地总结对敌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1934年秋,毛泽东登上会昌山,吟出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诗句。不见压抑伤感之情,只有对革命前途坚定的信心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更要讲政德。我们今天讲的“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看一个干部政治素质高不高,主要看是否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否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忠诚干净担当,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二)党员干部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1.对党忠诚,必须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共有58名党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素昧平生,但是却走到了一起,揭开了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从自身条件看,这58个人基本都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的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会员,有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还有的是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学生。他们大多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部分人的职业是教师、记者或学生。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家境都不算差。因此,他们投身革命、参与建党,并不是迫于个人生计,不是因为个人或家庭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被逼无奈而走上这条道路的,而是完全出自于对党的信仰无限忠诚。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提出:“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他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这本号称“马克思主义的小百科全书”陪伴了他的一生。周恩来从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刘少奇始终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在最艰难的时刻仍誓言“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在89岁高龄时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邓小平在苏联求学期间就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革命年代,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的舍生取义,江善忠“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岁”的杀身成仁,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信仰的大德。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完成历史使命的成功奥秘。学习党史,有助于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2.对党忠诚,必须忠诚于党的组织。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铁的纪律是其组织性的重要体现。共产党人修大德,就是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1927年5月,党的五大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会由王荷波等10名委员组成,他们在极端严酷环境下开展监察工作,没有一人背叛党组织,其中有8人先后牺牲在刑场或战场,1人在战争年代下落不明,最终只有1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王荷波和他的同事们的光辉事迹,用鲜血书写了对党组织的无限忠诚。在新时代,共产党员更需要强化组织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3.对党忠诚,必须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在长期奋斗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靠的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抗战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就用一个电台来指挥千军万马,“嘀嗒嘀嗒”声就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党全军都无条件地忠实执行。正是因为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的军队才能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加大炮。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更要自觉忠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学史崇德,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感悟并崇尚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大德,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党员干部要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公就是大道,为民即是公德。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造福于民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1.为民造福,就要做到不怕牺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党领导城市工人罢工运动,到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从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到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从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到领导人民实现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无一不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英勇斗争。在党的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例如在长征征途中,大约54%的红军都在24岁以下,只有4%的红军超过40岁,遭遇的大小战斗多达600场以上,牺牲的红军多达10万人以上,包括400多名营级以上干部。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2000多人,全国仅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事实证明,近代以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我们党这样,能为了人民的利益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也正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才赢得了人民的强有力支持,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2.为民造福,就要做到不怕吃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回望来时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苦出来、干出来的。1938年,毛泽东来到陕北公学参加第二期开学典礼。当时,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挖窑洞,以解决栖身之所。背包都是一物两用:晚上是被子、白天当坐凳。毛泽东对这些来到延安“自甘吃苦”的学员豪迈地说: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周恩来一生勇肩重任、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超过16个小时。他在生命最后时期仍然抱病操劳国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彭德怀坦言:“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 上世纪60年代,位于大漠戈壁的二二一基地飞沙走石,环境恶劣。因为帐篷供应不上,无数的科研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和工人只能就地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坑,坑的四周堆起土坯,三人同住,就睡在这种叫作“干打垒”的半地下室建筑里。科研人员每人每月定粮只有12公斤,早饭吃半个馒头,喝一口苞米面糊糊,馒头剩下最后一口,专门用来擦糊糊吃。当年“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的见证者周玉英回忆说,有时大半年只有白菜土豆,“我吃土豆片,他吃土豆丝,你吃土豆块”。就在如此条件下,科研人员用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一个个难关,直到蘑菇云腾空而起。这只是千百万共产党人为造福人民不怕苦、能吃苦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共产党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吃苦、带头吃苦的壮阔胸怀和崇高品德。我们要大力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3.为民造福,就要做到不怕吃亏。不怕吃亏、甘愿吃亏体现的是共产党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无私奉献精神和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爱民为民情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兑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展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决战,数百万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奔向边远的贫困地区,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如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扶贫路上,还有很多我们身边的典型。我的好朋友、市发改委鱼麒麒同志在桃源县观音寺乡万阳山村一干就是三年,他有“两个第二天的故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妻子分娩孩子降生的第二天,他就上了山;买新车的第二天,就私车公用,因为接送后盾单位的同志进山慰问,严重刮了底盘。这样的驻村扶贫队长,着实令人感动。历史充分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向前,正是因为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吃亏,不计得失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使9899万农村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才创造出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必将使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坚实。
学史崇德,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感悟并崇尚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为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怕牺牲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崇高品德,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坚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党员干部要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
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共产党人的私德有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从自身修炼的方面讲,就是要严于修身,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到慎独慎微;从外在监督的方面讲,就是要习惯于在监督约束条件下工作与生活;从管好身边人的方面讲,就是要严格家教家风,做良好家风建设的表率。
1.严于律己,必须坚持严于修身、慎独慎微。修身是立身之基、从政之道、成事之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共产党员必须是“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人必须进行严格的自我修炼。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少奇强调“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修炼和修养”。周恩来经常以《我的修养要则》对照言行,吴玉章一辈子坚守“自省座右铭”,谢觉哉常与自己“打官司”。老一辈革命家严于修身律己的事迹为我们学史崇德提供了历史镜鉴,树立了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数年背着金条一路乞讨寻找党组织,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成为腰缠万贯的“乞丐”。党的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催人泪下的故事。
2.严于律己,必须习惯在监督约束下工作生活。能不能正确对待、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是衡量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就提出“为了巩固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必须吸引广大民众对于自己工作的监督与批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与黄炎培的对话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窑洞对”至今仍被广泛传颂。监督是阻止越轨的“刹车器”,也是防止其蜕变的“防腐剂”。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生活,表面上看约束多了,其实是给成长进步加了一道防波堤、上了一把安全锁。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更高标准自觉接受监督,把党和人民的监督视作最大的关心、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养成在监督约束下工作与生活的习惯。
3.严于律己,必须严格家教家风。注重家教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毛泽东确立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亲情“三原则”,他还要求子女亲属只能拥有“四项特权”,即为革命牺牲的特权、饱受苦难的特权、被执行纪律的特权、艰苦奋斗的特权;罗荣桓提出了“永远做老实人、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要搞特殊”的家训家规;徐特立同志提出“三不要”的座右铭,即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黄克诚大将有“三不准”的家规,即不准动用国家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不准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等等。老一辈革命家以近乎苛刻的家教家风家规要求,树起了崇高的精神风范,展现了强大的人格魅力,彰显了共产党人怀德自重的精神境界。当前,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面对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和“围猎”,必须更加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为身边人作出榜样、当好表率。
学史崇德,就是要在党史学习中感悟并崇尚老一辈革命家严于修身律己、自觉接受监督约束、严格家教家风的伟大品格,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做到在苦乐考验中矢志不渝、在公私考验前高风亮节,始终保持追梦的姿态、赶考的心态、自信的状态、自我革命的常态。
三、汲取奋进力量源泉,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也是一部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人民选择、大道之行的历史。它承载着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法理,学好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才有共同奋斗的情理。
(一)40年改革开放之路,是我们党的历史选择和伟大创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大幕。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但是应该怎么改,向什么方向改,没有明确答案。经过14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实践,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际,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阶段的探索实践“以破为主,破中有立”,计划经济逐渐破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被社会日益接受。
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是全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蓝图。经过多年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已成为国际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实践“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被“立”了起来,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的各种壁垒逐一破除。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成。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拔高到“决定性作用”,表明全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再一次实现重大突破。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将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列,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首次出现了“市场经济”四个字,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高目标。这预示着改变中国历史和亿万人民命运的改革开放再一次扬帆起航。
(二)历时7年多的伟大深刻变革,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目标任务。7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1.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广东之行,提出两个重要论断。一,是“关键一招”论。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二,是“正确道路”论。即:“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013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在全会上获得通过。《决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这是一场改革领导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7年多来,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从领域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领域改革,需要全面统筹;从对象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目标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制度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广范围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讲话中,深刻揭示了科学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密钥”:“我们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带领全党奋力突破、攻坚克难;中央深改委作为统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中枢,凝聚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各地区各部门自上而下构建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改革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察落实机制,大大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7年多来,改革避免“碎片化”,善打“组合拳”,既抓方案协同,也抓落实协同、效果协同,在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改革注重系统集成,充分衔接、相互耦合,不断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3.这是一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过去多年,改革的目标多是针对具体领域提出的。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为谋定未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重大制度创新,带动相关领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把应对风险挑战同发挥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优势中积胜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4.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2485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到“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再到“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的“人心标准”一脉相承。改革的成果,由所有人分享,改革的伟大历程,也由每一个人参与和见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央深改委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创新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助推常德高质量发展
中央已经在顶层设计上编制了五年规划、远景目标,架设好了四梁八柱,那么当前我们该做的重点,就是如何联系各地、各领域、各单位实际,学深悟透、通盘谋划、挂图作战、落地落实了。作为“改革人”,我们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立足为民办实事,把改造思想、更新观念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
1.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胆识气魄
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有些确实是源自于体制机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很多是源自于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格局的掣肘。所以,作为体制内的同志,革命一旦革到自己头上,确实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悲壮大义和决心勇气。记得早些年我在市劳动局、市人社局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类社会保险一直分属五个副处级经办机构去分别实施扩面、征收和稽核。据企业反映,就社保这一项工作,一年就可能要应付15次之多,企业负担可想而知。于是,当时的局党组织倾听民意、力排众议、果断决策,从社保处、医保处、工伤保险处、就业处抽调人员,成立了“三统一办”,明确今后的各类社会保险,由一个机构对外,对五类险种实施统一扩面、统一征收、统一稽核。5年内,年基金征收规模也由2个亿,猛增到了11个亿,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但是,就是这么一项好的改革举措,在当时也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企业界欢欣鼓舞、交口称赞;而我们局系统内部却是怨声载道、阻力重重。个中原因,相信大家也会不说自明。有专家曾级尖锐地指出:权力往往就是一把“双刃剑”,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清醒看待。因为往往部门的背后就是职能,职能的背后就是权力,权力的背后涉级利益,而利益的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交易,交易的结果则必然产生腐败。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盲目的部门利益至上,这都是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的,在不断纵深推进的“放管服”改革面前,可以说是逆潮流而动,无异于螳臂挡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样,行政体制改革就成了关键。因此,为了消除“上也通、下也通,中间一根顶门杠”现象,中央深改委主任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改革办主任是王沪宁同志,省市县三级深改委主任都由党委“一把手”担任,所有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深改委成员,从组织架构上真正做到了顶格配置、强势推动。
2.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干在实处、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现阶段,常德非常明显的痛点就是高铁方面的交通劣势和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缺陷,这都是市里正在努力攻关的瓶颈和重点。与沿海发达地区比,我们有条件奋起努力的,就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发创优势,向改革要动能。但是,现实往往很残酷,你在小跑,人家早就已经在大步冲剌了。譬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在我们还在清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时候,深圳市委书记只用了通俗易懂的8个字,就一诺千金表明了政府服务企业的决心、立场和态度。那就是:“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再比如浙江省政府,面对“工业时代”的生态恶化、部分“低小散”企业无序经营和多年来资源要素错配、低配问题,致力于算好经济、资源、环境“三笔账”,全力推动新型产业集聚,近几年大力推进“亩均效益论英雄”改革,评价主体覆盖了所有工业企业、服务业重点行业、经开区、高新区、特色小镇,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差别化政策,对优势企业和劣质企业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真正挥起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扪心自问,比较起来,我们在劲头上、行动上,都还显得有所滞后、有所落后,特别是有极个别区县(市)的改革日常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打个电话、摸个数字、报个资料、开个会议、催个进度”这样的低层面低水平,紧迫感、使命感、责任心都有待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眼“全面”二字,各级、各部门、各领域,都应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量,做到兼顾多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3.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改革者就是要做“拓荒牛”。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针对不同的改革事项,做到不停顿、不慢拍、不抢跑。像以“强三性、去四化”为重点的群团机构改革和五大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就不能是借改革的名义,想尽办法去要编制、增机构,标新立异搞“创新”。对于这类改革 ,我们强调的是认认真真对标对表,老老实实当好“施工队长”。否则,就会形成“下动上不动,越动越被动”的尴尬局面。但是,省市两级深改委对涉及经济发展、民生保障、营商环境、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县域以下基层探索的一些切口较小,受益面大、行之有效的“微改革、土改革”,一直是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的。去年,很多区县(市)和部委办局都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能复制、可推广的好的典型改革案例,得到了省委改革办和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各区县(市)、市直6区、9个专项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每年推出的十大自主改革和40大项、100小项改革任务都得以全面完成,常德改革工作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直被省委改革办评定为“优秀”,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参谋、项目推手、落实监工、创新先锋”的职能作用。
下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改革办的正确指导下,市委改革办将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各区县(市)、市直六区、各部门一道,凝心聚力、怀揣蓝图、肩扛责任、脚踏实地,扎实抓好省委、市委全会部署的深化国企国资、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等“四大改革行动”的落地落实,努力打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搬掉阻碍要素配置市场化、畅通内循环的“绊脚石”,积极助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常德,让常德改革的红利真正充分释放出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