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19 信息来源:湖南政研网 【字体:

省社科院课题组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民族兴。2021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并着重强调:“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20年总书记来湘考察时,为湖南明确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对湖南“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

一、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五大难点

研发投入较少,关键核心技术“难突破”。当前湖南研发投入较少,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缺芯少魂”、“四基”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依然严重,核心芯片、高档数控机床、密封件和轴承、高端液压件、关键原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调查显示,全省27家代表性高新技术企业有260多项零部件、设备或技术依赖美国进口,尤其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一些关键配件和核心技术因无法国产化,存在断供断链风险。2020年,湖北、江苏、广东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1429.84亿元、1471.52亿元和2223.08亿元,湖南仅490.69亿元,只相当于湖北的33.9%、江苏的33.4%、广东的22.1%。

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创新平台“难破零”。根据《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年湖南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得分仅为28.06分,位居全国12,和排名第一的广东(62.14分),第四的江苏(49.59分)有较大的差距,和湖北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当前全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是空白,缺少科技创新平台;与此同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一体规划,导致资源配置不优、溢出效益不强,没有形成握指成拳、抱团发展的合力。

基础研究不足,高端人才“难汇聚”。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科技研发和开发人数上较之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差距巨大,和邻省湖北相比也被甩开身位。前沿战略性基础研究薄弱,顶尖顶端人才及团队难以拴心留人、施展身手、成就事业;税收优惠、融资扶持、科研奖励、安居补贴等方面吸引力还不足。

创新环境不优,体制机制“难鼎新”。根据《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湖南创新环境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16位,其中省市场环境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23位、金融环境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20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排名全国第23位,与全省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相匹配,成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制约因素。

观念转变不快,政策支持“难革旧”。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化、数字化快速发展,一些市州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仍然固守传统思路办法、政策举措,难以适应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新要求,缺乏向中央及部委积极争取有关创新政策的动力,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五大对策

保持“定力”,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关键突破。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冲破桎梏”。发挥国防科技大学高精尖技术全国领先优势,不断突破超级计算机、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人工智能、生物安全、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前沿技术。谋划创建湖南(岳麓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沙(岳麓山)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借鉴江苏、山东、上海等经验,由省级七大智库牵头联合组建湖南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不增加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组织开展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的“破冰破零”。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湘布局,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依托,整合省直相关厅局及长沙市、省内高校院所资源,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加快谋划建设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整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相关研究力量,积极建设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湖南“零的突破”。推动两山两区建设的“多箭齐发”。在岳麓山国家大科城打造“岳麓科创”创新品牌,形成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重镇;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应以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形成“5G+4K”的创新格局。将长沙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区域,形成新经济的高地;推进长沙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聚焦于智能制造、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推进全链条发展,力争形成全省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增长点。

增强“活力”,注重数字引领,加快智能转变。加快数字“赋能”。推进加快5G商用部署,新建基站3万座,实现全省5G大范围连续覆盖,建成 40个规上数据中心。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在湘设立分院。支持三一树根互联项目,建设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国家工业互联网域名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企业“智变”。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突出“芯屏器合”“大智移云”“集终生智”产业布局。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在全省布局若干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加快实施全域智慧感知网络、传统设施赋智、工业互联网普及推广等工程。加快区块链“漫灌”。基于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建立基础网络平台,并与国家区块链服务网络对接。为上层应用提供存储、传输、计算、开发、测试等区块链底层支持和服务。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打造应用场景,提高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能力,依托天河国云等企业打造长株潭国家区块链科技创新中心。

释放“张力”,构建五大机制,促进功能外溢。“深化”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立项机制和以实际应用价值为导向的评审机制,实行政府与企业分担项目资金配套;构建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科技项目研究匹配机制;将实际应用价值作为科技项目评审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强化”识别验证机制。大力实施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协助企业建立若干个行业性概念验证中心,为成果转化提供小批量试制、市场前景预测等阶段式概念验证服务,落实企业和社会组织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量化”竞价拍卖机制。引入量化的竞价拍卖机制,科学评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创新评估方式,积极倡导科技成果竞价交易,对通过竞价拍卖交易的科技成果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活化”商业运用机制。借鉴江苏、上海等省市建立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进行风险补偿,通过“风险投资+政府补偿”模式,引导更多资源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优化”科研组织机制。对部分颠覆性、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探索采取“悬赏”“科研众包”方式,并负责“任务分包”和经费分配。在全省推广“揭榜挂帅”和“经费包干”,借鉴广东模式探索以股权为基础,营造不同智力资源相互融合的营商环境。

强化“合力”,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协同发展。依托“双碳”目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制订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加快推进二氧化碳强化采油等多项技术的规模示范和商业化应用。探索新型研发模式,向部委争取若干国家重大清洁能源技术基础研究及集成示范平台,探索设立CCUS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激励措施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依托精准扶持后发追赶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依托,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到2022年,全省主要指标全面达到创新型省份要求的标准;到2035年,部分关键技术领跑世界,部分重点产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协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与湖北、江西的省际合作,共同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一批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内互认机制;建立跨省协调、产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发掘科学家精神大力打造创新生态。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应结合系列庆祝活动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杂交水稻、“银河”“天河”系列巨型机等重大理论和应用科技项目中,研究总结“一稻济天下”的袁隆平、给地球“做CT”的何继善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他们精忠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培育“乐于奉献”“不怕失败”的创新生态。

激发“潜力”,完善考核评价,促进提质增效。强化“关键”评估考核。全面合理设计科技创新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原创性科技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一级评价指标,重点考核“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大力“孵育”科技人才。学习上海等地引才聚才经验,建立科研创新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实施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对重点关键领域急需人才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延揽国际化产业高峰人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健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制度,培育更多“湖湘工匠”。积极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健全湖湘青年英才配套支持培养办法,提升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支持。支持全省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三高四新”相关创新项目建设。稳步增加全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省探索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设备购置费纳入研发费用管理,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