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关于武陵区金丹银河 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28 信息来源: 【字体:

武陵区委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武陵区坚持因地制宜、因片施策,在东部打造芦荻山乡黄爱村乡村振兴示范片的基础上,在西部拟打造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武陵区集中精兵强将,组建调研专班,深入河洑镇、丹洲乡、芙蓉街道等地,通过听、看、访、议等方式,对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摸底情况

丹溪路全长13.3公里,从北至南贯穿河洑、芙蓉、丹洲3个乡街,其中,河洑镇境内4.3公里,芙蓉街道境内3.94公里,丹洲乡境内5.06公里。按规划丹溪路两侧500米范围涉及12个村居,可开发建设面积为5901.77亩。目前,已划分成26个地块,涉及58个村组共计1878户农户,其中最大的地块为丹洲乡长湖社区B地块,可流转面积为336.53亩,最小地块为丹洲乡明月社区B地块,可流转面积为43.09亩。3个乡镇(街道)主要种植作物为柑橘、油菜和水稻,现有草莓种植约215亩、水塘养殖约395亩,有超过3000亩土地目前处于抛荒状态。有2处地块目前启动存在问题,1处为河洑镇全美村A地块中约130亩土地,因修建连通丹溪路上的南湖港大桥,正在进行低洼田改造(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1处为河洑镇朱湖社区A地块中约60亩的提子种植园,现处于抛荒状态,由于提子园建设时修建了大量水泥桩等地面设施影响耕种,复耕需要大量资金。

目前,区域内土地正有序流转,并已签约项目10个,储备在谈项目1个。

(二)特点和优势

主要优势如下:一是区位交通优势突出。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位于武陵区西部近郊地带,北通常张高速、黔张常高铁,南连沅水四桥,通达桃花源机场,接脉常吉高速,连通常德国家级高新区和鼎城区,同时,大部分村(社区)组道路已基本硬化,为农业生产运输和丰富客源提供便利条件。二是资源禀赋优势明显。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耕地基础设施良好,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水系通达,丘块方正,沟渠配套,有良好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三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坪湖柳堤、丹砂千年古樟、湘北大鼓、刘泽远烈士墓等历史资源,同时,紧邻常德技师学院、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财经学校,具备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前提基础,可供发展文旅农业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点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价格高,制约产业发展。一亩土地一年的流转价格区间在900-1500元,邻近的鼎城区土地流转价格仅为300元左右,给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设置了较高门槛。二是建设用地冲突,项目难以落地。部分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特别是发展休闲观光型项目的企业,对建设用地需求较大,与现有土地政策、规划相冲突,导致企业投资有顾虑。三是缺少整体规划,内部联系较少。整个产业带建设尚未形成整体性规划。当前,采取区级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各自招商的形式,可能导致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四是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不强。根据目前整体招商情况来看,产业带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带动性不强。

二、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丹洲、河两地以种植柑橘、水稻、棉花闻名遐迩,独具特色,每到金秋时节,金色的柑橘和银白的棉花、稻米交相辉映,因而素有金丹洲、银河之美誉。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是武陵区委区政府立足传统农业基础,围绕围城的花园、出城的目地、新城的配套、安城的保障总定位,综合考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制定的科学规划。针对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的建设,调研组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主要围绕以下五带进行建设:

1.打造产业聚宝的金腰带。以丹溪路为纽带,通过产业链、服务链把道路两侧的项目串联成带,打造成一条最具经济效益的金腰带。

2.打造美丽乡村的风光带。推进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整体规划丹溪路两侧的产业布局,打造一条四季皆景,秀色怡人的美丽乡村风光带,释放环境效益。

3.打造致富增收的输送带。引进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引导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带动产业带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共享发展红利,扩大民生效益。

4.打造教育创新的展示带。引入农教基地,开展科普教育、亲子体验等活动,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窗口,实现社会效益。

5.打造乡风文明的示范带。净化乡风民俗,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农业产业带发展产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人文效益。

三、产业规划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位于城乡结合地带,承载着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缓冲功能,综合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农旅(高效农业)、文旅(文化创意)、科旅(农教科普)、花旅(花卉产业)、民旅(民风民俗)五旅,将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铺就成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致富大道。具体设计了以下五种发展模式:

(一)复兴农旅,打造生产高效型发展模式。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采用世界超前高新技术,依托国内顶尖科研平台,集成国际先进高端设备,打造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智慧温室。采用人工环境控制智能栽培系统,从播种催芽,到炼苗移栽,精准调节水分、光照、温度等参数,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植物工厂,为周边稳定供给健康无公害、高成品率、高营养、高附加值果蔬产品。同时,配套延伸农技服务区、采摘区、体验区、购物区、餐饮区等功能板块,形成集蔬鲜生产、农机服务、农旅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如:北京房山首诚田园综合体,以智慧科技为核心,引进松下智慧植物工厂,将照明、空气循环、水循环、环境控制技术等完美结合,实现全年四季稳定生产。

(二)对接文旅,打造文化创意型发展模式。依托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议用以下几种形式向游客展示文化内涵。一是剧说小小说。结合武陵国际微小说节品牌,阐述武陵国际微小说节发展史,将小小说说出来、演出来,并通过拍摄微电影等形式进行宣传展示。汇聚本土优秀书画艺术家,定期举办书画采风、竞赛、交流活动,打造成武陵区小小说创作采风点。二是叙人文历史。采用讲故事、参观、演出等形式,传承历史文化,加大发掘力度和保护力度,将泽远烈士”“湘北大鼓等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游客,展示本土文化。三是塑造打卡点。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推介,拍摄特色景点、当地美食、采风情况、农事活动等展示本地特色,塑造武陵区新的网红打卡点。如: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茶文化村,通过深度发掘当地茶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叶展销-研发-生产、特色茶制品等为一体的特色茶庄。主要打卡景点有:炒茶坊、黄龙大茶馆、千年古官道等,可以近距离了解茶叶制茶工艺流程,学习体验制茶技艺,品味自己烘焙的新茶,享受慢生活。

(三)立足科旅,打造农教科普型发展模式。瞄准全市中小学生,打造教育研学基地,让下一代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以农业公园、教育农园、农业示范园等为载体,科普农产品品种、健康合理膳食搭配、部分农产品食用药用价值及保存方法等。主要可以提供以下几个看点:一看作物生长。从农作物栽种、发芽到成熟,通过近距离多次观察、拍摄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作物生长全过程;二看田园风光。开展田间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分为乡村实践周田园展示月两大板块,在乡村实践周里,通过小农夫体验营、小记者全方位无线电播报、小导演拍抖音等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发现田园风光之美,感受乡村生活之乐,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辛劳,通过田园展示月将孩子的成果进行展示。三看春耕秋收。结合农业24节气,定期开放展示春耕秋收和劳作体验,由专业人员带领孩子体验耕种的辛苦及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了解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如: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梨川社区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以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精心打造特色太空果蔬展示、水上水稻试验田、无土栽培农业生产示范项目,有机融合呈现了24节气农事知识、农耕文化体验、新型农业栽培技术推广等科普教育主题。

(四)拓展花旅,打造生态观光型发展模式。按照围城的花园主题定位,做足做细花的文章,做大做强花的产业,将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建造成湘西北最美的花香大道。一是以花添色。坚持生态性与景观性相统一,结合丹溪路两侧地理位置、水土条件,引入以苗木、盆景、花卉为主题的特色产业,综合考虑花果周期、审美需求,合理规划功能板块,打造四季皆景,移步换景的城西花海。同时,为靓化城市提供花卉盆景,装点城市风景。二是以花增收。在花卉、盆景传统销售盈利的基础之上,延伸婚庆产业服务,利用城西花海秀美景色,与婚庆产业对接融合,提供婚纱摄影、婚礼场地、婚庆鲜花伴手礼等从备婚到结婚一条龙服务,拓展花卉创收新路径。三是以花怡情。策划举办花卉展览、花卉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展示花卉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举办花艺论坛,展示教授插花艺术,为游客提供谈花、赏花、学花交流平台,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如: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镇众力和花卉种植基地,利用花卉可赏、可闻、可品的特点,深度挖掘花卉的综合旅游经济价值,将发展花卉产业与生态观光相融合,走出一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现代化花卉产业之路。

(五)融合民旅,打造休闲服务型发展模式。以良好的村风民俗为基础,结合良好的山、水、林、地资源,整合周边闲置的空心房,发展乡村民宿,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让民宿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让体验文道、把玩花道的游客住下来,汔可小休,在这里,可以春赏百花、夏沐凉风、秋品百果、冬听落雪,尽情感受乡村风情与田园诗意。同时,为消费者提供逆城市化生活方式,针对节假日亲友聚会,特别是春节团聚,提供民宿租赁服务,亲友可相聚一堂,感受浓浓年味。挖掘整理民间小吃、民间手工艺,打造品牌农业节庆活动,将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当中,使游客充分体验当地村风民俗以及文化底蕴,推动周边旅游、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形成农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的局面,点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如:浙江德清县西部莫干山镇,利用闲置旧宅、空心房,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还在民宿做服务员,村民栽种的蔬菜水果,也销售给民宿。2019年,莫干山镇150家民宿接待游客89.1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9.5亿元。

四、强化保障

(一)点面结合,让产业带动更有力。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的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上探索经验,面上统筹推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龙头带动、品牌支撑、示范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培育龙头产业。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对现有特色农业企业进行提档升级,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定向招引特色农业企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一批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投资,引导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真心发展农业的人进得来、让实实在在的农业项目建得好。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思路,在政策、资金上,支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三是建设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引导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一体的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加大对示范基地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推广,以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带建设发展。

(二)上下联动,让项目推进更迅速。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调动各方积极因素,聚全员之智,举全员之力,汇聚项目推进强大合力。一是搭建领导班子。区级层面成立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农业农村局,由分管农业领导挂帅指挥,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街社区(村)联动协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审定重大项目,形成上有天线,下有兵线,统筹推进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将金丹银河农业产业项目纳入全区重点招商目录,研究制定奖励机制,形成区级领导包点招商、部门单位积极招商、干部职工参与招商的工作格局。聘请专业团队包装设计,综合运用网络招商、会议招商等多种途径,将金丹银河的靓丽名片发出去,把更多的产业项目引进来。三是积极争资争项。针对引进的重点项目,各相关单位积极研判政策,寻找项目信息,注意包装策划,做好对上衔接和汇报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项目发展壮大提供更多保障。

(三)城乡一体,让乡村生活更美好。以产业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乡村配套,推进城乡融合,让乡村更美观、更宜居。一是夯实基础配套。完善路网建设,针对部分狭窄破损道路,如277278乡道、樟树路、沿堤路等路段进行拓宽修复,满足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助力高效产业发展。同时,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老旧村部进行升级改造,拓展下沉服务事项,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窗口,让居民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便利。二是美化人居环境。聚焦环境整治,针对部分堵塞沟渠,扎实开展垃圾污水处理、清淤治理工作。聚焦长效管护,严格落实河长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加大河域的巡查和整治力度,充分发挥巡河员、保洁员的工作职能,点亮乡村面子,永葆乡村魅力。三是聚力脱贫攻坚。以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带动沿线乡村脱贫致富,确保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同时,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关爱,如三留人员、残人、孤寡老人、创业青年,有针对性地向这些重点对象予以关注、关怀、关心,提高其社会认同感、幸福感。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美美与共,让乡村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乡村的厅堂

(四)内外兼修,让乡风民俗更文明。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为金丹银河高效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夯实基础、提供支撑。一是建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转化为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营造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的良好氛围,让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传承优良家风。家风连民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充分挖掘民间家规家训文化资源,抛弃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民淳俗厚新风尚,将优良的家风渗透到村民生活习惯中,让广大村民自觉践行尊良俗、去低俗、废恶俗的乡风文明新理念,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以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好乡风好民风。三是深化文化建设。保留地方特色,在扬弃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方优秀民俗文化,培养农民文艺骨干,聘请专业人才指导乡村组建村民歌唱队、村民舞蹈队等乡风民俗展示队,适时举办编织、书法、绘画知识讲座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向上、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