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全面深化改革>详细内容

武陵区:深化改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11-23 信息来源:市委改革办 【字体:

近年来,武陵区以大安全大应急改革为抓手,全力构建资源高度整合、预警高效智能、救援高质一体、基础高标保障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先后荣获长安杯、全国平安区县、全省安全生产示范区县等多项国省荣誉,治理经验获《人民日报》宣传推介。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架构体系,推动集成管理。一是组建专职机构。在全省首批成立区级大数据应急指挥中心,调剂行政、事业编制工作人员8名,保障中心正常运转。12个应急主战部门各选派1—2名业务骨干集中进驻,实行中心为主、部门为辅、集中派单、系统应急的管理模式。设立“一席四组”,即指挥席、专职值班组、机动备勤组、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实现常态备勤、集中指挥、组团作战。二是搭建指挥平台。依托公安情报中心指挥平台,运用数据仓库和数据交换技术,对20个部门信息系统以及报警平台、应急专线、区长热线进行融合,实现城市公共运行高效统筹,应急事件处置环节由9项缩减至3项、时间缩减50%以上。三是共建资源库房。统筹建立应急物资电子仓库,通过入库赋码、出库扫码实现精准管理、动态更新。目前,全区已有179个医疗救援点、35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7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35支应急救援队伍等纳入电子仓库,资源调配使用效率明显提升。

二、整合科技手段,强化监测预警。一是图像预警。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总体规划,整合11个部门摄像头共计27897路,在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获取、破壁交互,实现重要领域视频图像资源100%全覆盖。二是智能预警。配备图像识别和智能分析“AI技术”,利用“铁塔哨兵”系统和电信天翼云,对16个行业43个场景的关键信息进行全天候自动识别和分析监控,对区域入侵行为、烟雾明火等9种行为进行AI自动识别,实现事发后7秒内自动预警。三是感知预警。并联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平台,通过前端感知设备,逐步覆盖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测“城市心跳”,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四是研判预警。根据12类安全事故大数据,实时生成武陵区安全风险“热力图”,组织450名安全网格员开展不间断巡察,并通过武陵城市安全云APP及时提醒、有效处置。今年上半年已研判9处空间。

三、整合力量资源,创新一体救援。一是救援路线快速生成。对90平方公里主城区进行3D地图建模,通过电子三维地图,实时显示灾害事故发生地周边道路交通、重要企业和居民区分布等空间位置情况,智能生成建议救援路径,救援效率提高80%以上。二是空地一体联合出动。科学安排救援队伍、快速调配救援物资,专业救援力量采取无人机空中“探路”、云台救援车和救援队伍地面跟进方式,确保城市建成区内10分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三是应急专家在线指导。对复杂救援场景开展专家远程救援,通过现场布控球、云台车等通讯设备,与专家远程连线、实时指导,人员死亡率、二次事故发生率分别下降30%、50%。

四、整合工作机制,夯实应急基础。一是大应急指挥机制。建立“指挥中心+专业组(专班)+乡镇(街道)分指挥部”扁平化指挥体系,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方案和25个重点专项应急子方案进行全过程标准化修订,实现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的高度协同。二是大数据采集机制。对12个进驻单位和14个乡镇(街道)安监站的救援队伍、物资管理、隐患排查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大数据应急指挥平台建立风险分级分类标签模型。目前,全区已采集有效数据113.8万条。三是大综合演练机制。每季度开展大数据应急联合演练,探索应急救援“13510”模式,即指挥中心1分钟内发出警报,3分钟内调度应急队伍,5分钟内无人机传输现场画面,10分钟内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