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聚焦“四个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来,津市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常德市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任务,围绕打造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一主一特”新兴产业体系,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22年,该市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5.2亿元、19.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出口基地,获评全省知识产权建设强县,科技创新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2023年7月入选全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
一、聚焦思维创新。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思想观念变革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一是主动对接优质资源。坚持争当第一、超越第一、与第一合作理念,瞄准“三类500强”、优质国企、上市公司,开发好“湘商”“德商”资源,在各类优质资源中拉圈建群。编制“一主一特”产业客商信息库、项目信息库、产业布局图、跟踪服务图,根据“两库两图”开展招商。2022年,28个“一主一特”产业链链上项目落地开工,利尔生物、天盛电化等一批链主企业成功引进。二是主动融入开放格局。持续围绕“一主一特”产业细分领域发力,主动融入全国产业分工,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紧、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加快打造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引,逐步形成了甾体激素、酶制剂、化学电子品、农药和畜药、粉末冶金磁圈导体等5大细分领域产业链,产业发展特色进一步凸显。三是主动树牢市场思维。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的思维、经济的逻辑、营销的办法来推动发展,敢于借力市场主体、用活市场机制来办好自己的事。获批省首批10个化工园区后,主动对接中国化学集团,实施“I+EPC+O”(即社会投资人+总承包+运营)战略合作模式,整体投资建设运营化工园区。目前,投资16.43亿元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加快建设。
二、聚焦科技创新。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以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力资源作为技术支撑,更好地赋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是组建智库平台。编制《津市市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库》,主动对接酶制剂、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等领域相关的高端人才,邀请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12名中国“两院”院士和23名行业专家组建津市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指导把关。截至目前,咨询委员会共举行项目评审会议8次,对化工园区规划及52个拟入园化工项目提出意见建议238条,评审后综合淘汰项目22个,确保入园项目安全优质高效。二是培育创新平台。建立企业科创平台培育库,入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精准培训指导,并以“一对一”结对帮扶形式,助力企业加快高水平科创平台申报进程。目前,全市企业科创平台培育库入库企业61家,已建成国家火炬津市生物酶制剂及应用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研发平台22家。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采取“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利用离岸孵化平台研发实现“0—1”的突破,在津市量产实现“1—100”的突破。目前,生物制造(深圳)科创平台、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已启动运行,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首批议定技术攻关课题成果4项,全部转化后预计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园区3200㎡的“合成生物学津市市中试基地”和6万㎡的“津市市生物制造中试及成果转化基地”正加快建设。
三、聚焦制度创新。用好用足改革关键一招,大胆改革创新,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源泉充分涌流。一是着力优化园区考核体系。强化考核导向,加大综合税收、亩均税收、产业奖补资金使用、低效用地盘活、细分领域企业引进占比、化工园区运营收益等6大核心指标权重,形成项目为王、以效益论英雄的浓厚氛围。以亩均效益、科创实力为核心指标,引导园区企业争创A、B类企业(即优先发展类、鼓励提升类),对A、B类企业在奖评、金融、人才、用地、用能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促进园区进一步提质增效。二是着力优化项目准入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院士专家项目准入评审制度,每个项目由5名院士专家评审,对负面清单类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一票否决,有针对性地筛选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与津市产业生态相匹配的优质项目,确保引进项目风险低、质量高、效益好。三是着力优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向上争资三项重点工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六件大事”之一,实行“3+1”考核方式,推动工作力量朝高质量发展聚力,坚持以发展实绩论英雄,激励引导干部在“五好”园区、产业发展、港口建设、营商环境的主战场攻坚克难、担当作为。
四、聚焦管理创新。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政企“合伙人”关系,重点做好降成本、破瓶颈、优服务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以《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统领,先后出台《关于津市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等10个子方案,构建“1+10”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奖励补助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近三年来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2%以上,2022年县级财政科技支出6045万元。二是深化金融赋能。推进科创金融试点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政府”良性循环,瞄准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高成长性项目,择优跟投、直投,促进本地新兴产业提质升级。与中金资本、越秀金控合作设立产业基金11支,总规模103亿元,投资高科技项目67个,投资总额18.42亿元,所投项目综合估值增长了2.8倍。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行长联企”制度,构建愿贷、敢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2022年帮助科技企业贷款10.5亿元。2022年获评全省金融生态评估A类县,评估结果排名全省第3。三是优化个性化服务。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津市工作站,为企业提供产业分析、专利导航、预警分析等个性化知识产权中高端服务,形成“线上平台+分中心站点+服务机构”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对科技企业实行柔性执法,推行“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涉企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执法案卷评查,严禁以罚代管、以收代罚。成立产业生态构建“十大配套”工作指挥部,对初创科技企业重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对扩产科技企业重点提供生产要素配套,对规模科技企业重点推动降低综合成本。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